点击上方 东南亚学人 订阅学习
学人简介
罗圣荣,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潘敏,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助理
一、何谓国家安全与国家安全观?
安全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处于重要位置。国际政治学者们十分关注安全概念和相关议题,其中就包括国家安全观问题,尤其是大国国家安全观。但国际政治学界对国家安全观的争论颇多。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安全概念的界定较为困难。1943年,沃尔特·李普曼在其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首次提出了“国家安全”一词。直至二战后《国家安全法》的诞生,国家安全这一概念逐渐得到广泛使用。国家作为安全研究的重要行为主体,两者属性的叠加使其概念愈发复杂。有学者认为,国家安全是国家利益不受威胁,免于恐惧的一种状态。也有学者提出,国家安全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等国家利益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家安全观分类较为丰富。既可以将国家安全的认识主体或认识客体作为划分标准,又可以依据历史发展阶段来区分冷战前后的国家安全观。
二、国家安全观理论范式概述
伴随着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化,各国安全观念发生了相应的变革。最先出现的是以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传统国家安全观。传统国家安全观认为安全最基本的主体是国家,涉及政治、军事、领土和主权安全三大领域,并且推崇军事力量是国家安全的关键。20世纪70年代,传统国家安全观的主导地位受到新安全观的挑战和冲击。一方面是因为面临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局面。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国家间地区间联系愈发紧密。新安全观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安全观的分析框架。一是安全行为主体不再局限于国家,开始探讨个体、地区、全球等安全主体的作用;二是基本内涵和维护手段得以延伸和扩展,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等非军事内容也被囊括进来;三是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军事威胁已经不再是影响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等概念相继提出,为各国制定安全政策和开展安全合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基于国际安全研究发展历程,学者们将其划分为现实主义安全观、自由主义安全观和建构主义安全观三大主流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安全观
20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理论确立了其在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主导地位。其思想可以追溯到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在早期安全研究领域中,现实主义理论也被视为主要范式。首先,现实主义安全观将国家视作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其次,现实主义强调国际政治的无政府性,不存在超越国家的世界政府。再者,国家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竞争性的,任何行为都是以追求权力和财富为目的。鉴于以上假设,军事力量成为维护本国利益最主要的手段,同时也是判断敌友和威胁来源的重要参数。
(二)自由主义安全观
自由主义安全观是安全研究中另一重要的流派,其理论可以追溯到约翰·洛克(John Locke)、孟德斯鸠(Montesquieu)和康德(Immanuel Kant)以及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等西方政治哲学家的思想。理想主义安全观作为自由主义安全观的起始阶段,主要围绕人性可以改造、战争可以避免两个假定展开论述。基于该假定,国家间不存在不可化解的结构性冲突,也可以通过国际组织制约国家行为。新自由主义安全观则认为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是国际体系确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制度和合作可以有效调节无政府状态下国家的行为。自由主义安全观反对现实主义安全观强权谋求利益的观点,坚信在国际制度和规范的影响下国家政治行为是可变的。
(三)建构主义安全观
建构主义吸纳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一些概念和观点。该理论认为安全是一种社会建构,强调身份、规范、文化和认同等观念因素对国家安全行为的作用。该流派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Aleksander Winter)认为,社会结构的形成和存在是行为体社会互动的结果。温特参考理性主义观点,提出了无政府状态下的三种文化形态:霍布斯安全文化、洛克安全文化以及康德安全文化。建构主义者认为,体系文化的差异塑造了国家不同的角色身份,角色身份的不同又决定了国家利益的不同。建构主义安全观为安全共同体等新型安全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安全研究主体、指涉领域等方面观念地革新做出了贡献。
(四)三大安全观主流理论范式之比较
现实主义安全观和理想主义安全观均属于传统国家安全观的范畴。两者都提到了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将国家视为安全的主要行为体,涉及到的安全要素仅仅局限于政治、军事、领土和主权。但两者也存在一定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组成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体。现实主义安全观认为国家是唯一行为体。而自由主义安全观则认为还存在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非政府组织等许多非国家行为体。二是国际行为体所追求的目标。现实主义安全观认为,国家关注权力和安全的最大化,追求的是相对收益。而自由主义安全观认为,国家追求的是绝对收益,权力并不是唯一目标。三是行为体实现目标运用的手段。现实主义安全观认为,无政府状态下,国家只能以来自助来维护安全。但自由主义安全观则认为,经济手段更适合解决安全问题,军事手段并不是唯一且有效的。相较于前两者理论,建构主义安全观更注重社会规范结构对安全的作用,在承认物质结构的前提下强调观念分配。
三、中国新安全观研究
中国新安全观突破传统安全思维,吸纳学界新安全观最新研究成果,阐释中国安全追求、维护手段、实现路径以及安全目标,形成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安全理念。
(一)从国家安全观内涵探讨其构成要素
首先是国家安全观定义的阐释。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对国家安全观定义进行界定和解读。阎学通认为安全观是对国际安全面临的威胁来源、构成国际安全的基本条件以及维护国家持久安全方法的主观认识。丛鹏认为,安全观是国家对安全利益的认知,其差异来源于维护国家利益时采取的不同安全手段。苏浩认为,安全观是国家对安全环境的认知,同样也形成于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之中。有学者提出,国家安全观是执政者、参政者对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和威胁的评估、判断以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策略和手段。其次是对安全观的构成要素解读。刘跃进认为,“安全观念”包含了 “安全观”、“安全思维”、“安全认识”以及“安全认知”等概念。赵英指出,国家安全观念应包含对国际安全环境、本国在国际安全环境中所处地位、国际和国家面临的威胁、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国家安全利益、指导本国安全战略基本概念以及制定安全基本政策六个层面的认知。杨光海则认为,国家安全观涵盖了安全主体、客体、威胁因素、指涉领域以及维护手段等问题。最后是对安全观特征的分析。倪世雄认为,安全观具备相对性和暂时性、双向互动性、竞争性和危险性三个特征。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国家安全观的界定有所不同,但各类解读都明确了安全主体威胁认知和维护手段两个核心,突显了国家地位和国家利益两方面的影响。
就其内涵而言,中国新安全观集“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特点为一体。其一,中国新安全观在自身安全需求基础上吸收多国安全思想精华和实践成果,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安全观几乎涉及所有安全领域的内容,不仅保留军事、政治传统安全,而且更加重视经济、文化、信息、生态环境等领域。其二,中国新安全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安全。国家安全利益的保障与世界各地区安全形势息息相关,营造持久的安全环境需要共建多边安全机制约束成员国行为。对此,中国始终坚持维护共同利益,坚持对话与合作。其三,中国新安全观倡导通过合作实现安全。一方面,在自身安全利益受到尊重的前提下促成安全合作;另一方面,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相互依赖的助推下确保安全合作。
(二)从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历史阶段探讨其分类
从认识主体来看,国内学界重点着眼于以社会组织为认识主体的国家安全观。主要体现为不同的阶级或政党、不同的经济组织或军事集团以及不同的科研机构等认识主体对国家安全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其中,探讨较多的是以领导人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安全观思想,尤其是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较为丰富。此外,学界也关注以国家为认识主体的国家安全观。从认识客体来看,国内学界在阐释不同时期中国国家安全观时,既清晰地展现安全观内涵,又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安全要素。但聚焦于某一领域安全时,生态、经济两方面的论述较多。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无论是发展进程还是研究视角早已从传统国家安全观转向新安全观。观念结构也从霍布斯文化转向洛克文化,同时显现出康德文化的萌芽 。基于不同时期安全环境和威胁来源,中国国家安全观先后经历了传统国家安全观、转型国家安全观、新安全观三个阶段。建国初期,中国惟有增强自身军事实力才能化解生存难题。这一时期,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因素占据主导。改革开放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非传统安全因素逐渐成为主要威胁来源。党的十八大以后,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各领域安全问题不断叠加渗透。安全观内容随不同阶段的安全需求和环境形势动态变化,学者们不仅详尽论述各阶段安全观的特点和成因,而且从不同角度剖析安全观作用下国家安全行为。
(三)探讨国家安全观的影响因素,并深入剖析各项因素的作用机制
传统国家安全观关注军事、政治等外部威胁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源于国家间普遍存在且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而非传统国家安全观则着眼于经济、社会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周琪认为,国家实力、国际地位、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是国家安全观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丛鹏在分析世界各大国安全观的研究中发现,地理条件、文化因素、国家间关系、国际力量结构、军事技术水平、以及非传统安全因素都会影响国家安全观的形成与演变。也有学者提出,利益因素、地理因素、心理和认知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国际形势从不同方面作用于国家安全观,在不同时期某种因素会占据主导。其中,利益因素是最重要且最根本的,地理和文化因素较为稳定,心理认知因素和国际形势调整变化幅度大。
从国家安全观的影响因素来看,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国家利益对中国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是讨论的热点。首先,仁善和合的传统思想文化造就了平等合作的观念。中国以史为鉴提出新安全观,积极推动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其次,中国十分重视维护国家利益,在外交实践中充分考虑本国利益是否契合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因此,中国的新安全观既注重国内发展进步,又实现了与各国互利共赢。
四、中国新安全观研究创新之路在何方?
首先,相较于传统安全观,中国新安全观一直在扩展研究领域。虽然在不同时期所侧重的领域有所区别,但总体上仍呈现内容过于庞杂的特征。这就给学术研究带来相应的挑战,从各领域分析新安全观的形成、演变、趋势都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挖掘,各领域交叉和关联的部分也为研究提出了新的难题。其次,由于新安全观的实现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因此学者们应继续留意传统安全观的发展。再者,国内学者应加以关注国际学术界“新安全观”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此丰富和提升安全研究的视野。
国家安全观是不同认识主体对不同安全问题观点和看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安全观也将适时调整。在国际安全研究不断演化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安全观的研究也随之呈现安全主体多元化、威胁来源复杂化等特点。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国家安全观本质和演变规律,可以从中探寻现实主义安全观、自由主义安全观和建构主义安全观的发展脉络。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日臻完善与成熟,中国将继续顺应全球化潮流,寻求与各国共同繁荣发展。
CPTPP各国态度不一,未来中国该何去何从?
东盟方式解决缅甸危机——最不坏的选择?
东盟的小多边合作有助于应对多边主义挑战
对接中老泰铁路将为马来西亚带来更多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