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3,39 (4):243-248
作者:杜永辉 董四平 樊子暄 刘庭芳
DOI:10.3760/cma.j.cn111325-20221130-01027
摘 要
目的
分析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的热点及前沿,旨在为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善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2009年4月至2022年12月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相关中文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和Excel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量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
分别纳入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相关文献1921篇和2497篇,发文趋势均呈“双峰”特点,年发文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文献研究热点集中于实践探索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未来研究的趋势是紧跟时代背景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以及智慧化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结论
今后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应更加贴合医改政策的变化,聚焦高质量发展以深化微观问题的研究,推进信息化建设以不断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前 言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1]。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印发《关于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医院要“持续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医疗安全”[2]。1990年美国医疗机构联合委员会阐述了医疗质量的内涵,即在现有医学知识条件下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时,在有利于患者结果的同时,减少不利于患者结果可能性的程度,这一定义通常被认为是狭义的医疗质量定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广义的医疗质量概念,涵盖了安全性、有效性、适宜性、患者参与、可及性和效率6个方面[3]。患者安全的一般定义是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不发生允许范围以外的生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4]。患者安全在我国一般也被称为“医疗安全、病人安全”。自2009年4月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不良事件上报率有待提高、医疗安全文化氛围相对不足、机构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医疗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5]。为进一步跟踪国内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的热点及前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和Excel软件对新医改以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中文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时间选择2009年4月至2022年12月,选择“中文总库”进行检索。本研究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进行分别检索,检索策略分别为:篇名=“医疗质量”;篇名=“医疗安全OR患者安全OR病人安全”。二者采用了相似的检索策略,以利于比较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文献的排除标准:①获取的重复文献;②作者、期刊、日期等为空值;③文献类型为快报、评论、病例报告或会议摘要。对最终纳入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V.6.1.R2)分别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等处理,其中关键词聚类选择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算法[6];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并绘制散点,以图表化形式呈现。
结 果
共检索得到医疗质量相关中文文献1935篇,医疗安全管理相关中文文献2508篇,按照排除标准筛除后,最终分别纳入1921篇和2497篇中文文献。
一、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发文趋势
2009—2022年,我国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相关文献发文量整体呈现“伴随”现象,并均表现出“双峰”的特点,见图1。其中,医疗质量研究发文量的第一个峰值出现在2010年(94篇),2011年至2016年呈现缓慢下降的态势,2017年出现第二个高峰(83篇),2018年至2022年再次呈现下降的趋势;而2012年医疗安全管理的发文量为101篇,成为医疗安全管理相关研究发文量的第一个高峰,2013年发文量下降,之后逐年上升,至2017年和2018年再次达到峰值(104篇)后逐年下降。2009年4—12月,医疗质量发文量89篇,略高于医疗安全的87篇;2010年,二者发文量出现“交叉”,医疗安全相关文献发文量始终高于医疗质量相关文献发文量,并一直持续至2022年。2010年,卫生部召开2010年大型医院巡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公立医院要在安全、质量、成本、服务、效率等方面逐步改进,这是新医改后首次将“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这次会议使公立医院对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升高,并导致医疗安全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
二、新医改以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主题分布
使用CiteSpace软件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纳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处理,并整理后得到共现知识图谱(图2)。为了更清晰直观反映各主题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纳入文献中出现频次前10名的关键词进行了汇总,见表1。
医疗质量研究纳入文献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是医疗质量、综合评价、管理、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医院管理、医疗安全、质量控制、医院和评价。其中医疗质量是该研究领域最核心的关键词,主要研究对象是医院,研究领域是医疗质量管理、评价和控制;其余关键词围绕核心分为3类,一类是质量管理的关键词,包括管理、质量管理、医院管理,一类是质量评价的关键词,包括综合评价、评价,一类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词,包括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
医疗安全研究纳入文献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是患者安全、医疗安全、安全、管理、护理安全、病人安全、不良事件、安全文化、影响因素和管理。其中,医疗安全是该研究领域最核心的关键词,主要研究对象是患者,研究领域是管理、内容和影响因素;其余关键词围绕核心分为3类,一类是安全管理的关键词,包括管理、安全管理,第二类是安全内容的关键词,包括护理、不良事件,第三类是安全影响因素的关键词,包括安全文化和影响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出现了重叠交叉的现象,医疗质量的关键词出现了“医疗安全”,医疗安全的关键词出现了“医疗质量”,说明医疗质量与安全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二者存在内在逻辑关系,即医疗质量的提升会增加患者的安全程度[7],医疗安全某种意义上也是医疗质量的一部分[3]。
三、新医改以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热点
本研究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经聚类处理后得到医疗质量与安全中文文献前10位关键词聚类,见表2。通过深入阅读和归纳整理分析发现,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实践探索研究。医疗质量的实践探索主要在医院内开展,涵盖组织架构、制度规范、实施路径等方面,包括核心制度、临床路径、科主任、医务科、医务人员、麻醉、病案首页等内容,对应的聚类是1#临床路径、2#质量控制、4#医院、5#医院管理;医疗安全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护理、医患沟通等方面,包括护理风险、安全服药、安全转运、静脉输液、手术患者、麻醉等内容,对应的聚类是1#护理、2#患者安全、3#护理干预、5#安全管理、7#安全、8#护理管理。
另一方面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对医疗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干预、监管、环节质量、评价、信息化等方面,对应的聚类是0#医疗质量、3#医疗安全、6#综合评价、7#管理、8#持续改进、9#信息化;对医疗安全影响因素的研究则主要聚焦于医患关系、安全文化认知、患者参与、医疗质量、卫生政策等方面,对应的聚类是0#医疗安全、2#患者安全、4#护士、6#医疗质量、9#卫生部。
四、新医改以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趋势
突现词是在某一时段内,突然有很多学者对某一领域进行研究,导致关键词暴发出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的前沿趋势。本研究在关键词聚类的基础上,经软件进一步处理得到突现词,经调整γ值,使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均获得25个突现词,见表3、4。结果显示,新医改以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文献的突现词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基本每年都会有新的突现词出现,持续时长最短为1年,最长为5年。截至2022年,医疗质量方面仍是研究热点的突现词有7个,分别是指标体系、医联体、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病案首页、质量评价和质量管理;在医疗安全方面有4个,分别是应用、影响因素、护士和实习护士。整体来看,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也逐步深入,研究内容由宏观向微观发展,研究视野由宽泛变得聚焦;同时,研究方向呈现明显的时代特点,不同时间点的突现词与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紧密相关。
通过对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发文趋势、主题分布、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的梳理分析,本研究提出对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的展望,并结合文献可视化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研究建议。
一、对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的展望
(一)紧跟时代背景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从新医改以来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突现词的出现与时代热点紧密相关,比如2018年出现的关键词“医联体”,2019年出现的关键词“绩效考核”。因此,结合时代背景和政策变化特点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仍将是主流。具体而言,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将会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公立医院绩效改革、智慧医院建设、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更加聚焦利用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手段,着眼于科室、病种等微观领域的质量与安全[8-12]。
(二)智慧化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研究。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评价体系是评判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的重要手段和参考依据,因此完善评价体系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也往往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智慧医院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的不断完善[13-15],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评价体系的智慧化程度也将越来越高,“大数据+”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二、对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的建议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微观问题的研究。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管理主要发生在医院,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必然带动相关研究产生相应的变化,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转变”“三个提高”,这也将引导医疗质量与安全研究由原来的宽泛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向精确到某一疾病诊疗过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转变,由比较含糊的整体评价向更加精确的专科专病评价转变。从本研究对新医改以来发文趋势的分析来看,传统的标签“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研究减少,提示其可能正在以更加微观的某病、某手术等质量或安全的文献呈现,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聚焦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从临床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化医疗过程中微观问题的研究,既是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政策的呼应,也是当前背景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指标评价体系。本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化和指标体系是我国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研究的热点和趋势。2021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高达84.7203亿人次,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14.1178亿人的结果计算,年人均诊疗达6次。面对如此巨大的医疗需求,如何有效评价医疗质量与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诊疗数据而言,评价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将信息化建设打造成为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完善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体系建设,提升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的数据质量与利用水平,优化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这不仅有助于卫生主管部门掌握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对不同疾病的诊疗水平和能力,更有助于医院内部进行质量持续改进与优化。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杜永辉:研究设计、数据整理、论文撰写;董四平:研究指导、论文修改;樊子暄: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刘庭芳:研究指导、经费支持
参考文献(略)
亲爱的读者:
若您新收到的纸质杂志有破损等情况,请在微信公众号中发送破损杂志照片+您的邮寄信息后,拨打电话010-65257767或85113642,联系编辑部调换。
敬请关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